11月6日,明理楼A501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题,汪先平院长主持研讨交流会,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高校思政课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翁衡副教授发言认为,“四史”教育始终是贯穿思政课的一条主线,将“四史”中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学科性质、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唯物史观的教育,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其教学内容虽然不以历史教育为主,但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道法”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要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讲好理想信念问题;联系党史、新中国史,就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问题;联系改革开放史,讲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纲要”课教学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做出了“四个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需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联系“四史”能讲得更深、更透、更生动。
张立志副教授发言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古”与“今”、“事”与“理”、“知”与“行”等问题。“四史”融入思政课可以从这样发力: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是要科学合理引用“四史”资源,巧妙因“材”施教。“四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尤其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结合“四史”,也要引入“现实”,只有这样,才是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思政课教学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要把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结合起来,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看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充分领悟“百年大党致力于千秋伟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积极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重大现实问题,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两位老师发言完毕,其他老师开展互动交流。汪先平院长做了总结点评。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以理论上的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对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具有重大意义,表征出的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注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加强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王佳星、袁金明摄影、撰稿,汪先平审核)